首页 > 学习资料 > 初中 > 中考 > 初中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

初中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

玉芳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
初中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

微信扫码分享

从生活走向物理,从物理走向社会是八年级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,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中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,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
初中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1

一、温度

1.温度:

物体的.冷热程度叫做温度。

2.温度计制作原理:

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。

3.摄氏温度的规定:

把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摄氏度,沸水的温度定为100摄氏度。

4.温度计使用方法:

(1)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,不要碰到容器的底部或侧壁;

(2)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;

(3)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,视线要与温度计液柱的上表面相平。

二、熔化和凝固

1.熔化:

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。

2.熔化的条件:

到达熔点,继续吸热。

3.凝固:

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。

4.凝固条件:

达到凝固点,继续放热。

三、汽化和液化

1.汽化:

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。

2.汽化现象:

洒在地上的水变干了;

3.汽化的两种方式:

沸腾和蒸发是汽化的两种方式。

4.沸腾和蒸发的异同。

5.影响蒸发的因素:

(1)液体的温度。

(2)液体的表面积。

(3)液体表面的空气流速。

6.液化:

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。

7.液化现象:

雾的形成;露的形成;夏天冰糕冒白气。

四、升华和凝华

1.升华:

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。

2.升华现象:

衣柜里的樟脑丸过一段时间变小了;冬天,室外冰冻的衣服干了。

3.凝华:

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。

4.凝华现象:

霜的形成;窗玻璃上的“冰花”;树枝上的“雾凇”。

5.吸热与放热:

熔化吸热、凝固放热;

汽化吸热、液化放热;

升华吸热、凝华放热。

初中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2

一、声音的产生与传播

1.声的产生:

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。

说明:物体在振动时发声,振动停止,发声也停止。

2.声的传播:

(1)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,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。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;

(2)声速的大小不仅跟介质的种类有关(声音可以在固体、液体、气体中传播,且V固>V液>V气),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(温度越高,声速越大);

(3)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;

(4)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约为340m/s;

(5)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。

3.回声:

人耳能辨别原声与回声的时间间隔至少为0.1S或人与障碍物的距离至少为17m.

4.百米赛跑:

终点计时员应该在看见发令枪冒白烟时计时,若再听见枪声计时,则会少记0.294S(约为0.3S)。

5.人类怎样听到声音:

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,这种振动产生的信号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,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,人就听到了声音。

非神经性耳聋――鼓膜或听小骨损坏――可以治愈

6.耳聋

神经性耳聋――听觉神经损坏――不易治愈。

7.骨传导及实例:

声音通过头骨、颌骨也能传导听觉神经引起听觉,科学上把这样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。

骨传导实例:音乐家贝多芬耳聋后,就是用牙咬住木棒的一端,另一端顶在钢琴上,听自己演奏的琴声,从而继续进行创作的。

8.双耳效应:

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,声音到两只耳朵的时刻、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,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,这就是双耳效应。

二、声音的特性

1.频率:

每秒内物体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,频率是表示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,单位赫兹,符号HZ。

2.超声波和次声波:

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,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;

大象可以用次声波交流,地震、火山爆发、台风、海啸等都伴有次声波发生,一些机器在工作时也会产生次声波;蝙蝠可以发出超声波。

3.人耳听觉范围:

20HZ---20000HZ

4.音调:

(1)频率越大,音调越高;

(2)长而粗的弦,发声的音调低;

(3)短而细的弦,发声的音调高;

(4)绷紧的弦,发声的音调高;

(5)一般来说,女士的音调高于男士的音调;小孩的音调高于成人的音调。

“这首歌太高,我唱不上去”、“她是唱女高音的”、“脆如银铃”都是描述音调的。

5.响度:

(1)振幅越大,响度越大;

(2)距声源越近,响度越大。

“震耳欲聋”、“高声呼叫”、“低声细语”、“声如洪钟”、“引吭高歌”、“请勿高声喧哗”、“不敢高声语、恐惊天上人”、“曲高和寡”都是描述响度的。

6.音色:

不同发声体的材料、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;“闻其声,知其人”、“悦耳动听”描述的是音色。

作用:用来辨别发声的物体是什么,辨别物体是否损坏。

三、声的利用

1.声音传递信息的实例:

(1)远处隆隆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可能的大雨;

(2)铁路工人用铁锤敲击钢轨,会从异常的声音中发现松动的螺栓;

(3)医生用听诊器可以了解病人心、肺的工作状况;

(4)医生用B超为孕妇作常规检查;

(5)古代雾中航行的水手通过回声能够判断悬崖的距离;

(6)蝙蝠靠超声波探测飞行中的障碍物和发现昆虫;

(7)利用声呐探测海底深度和鱼群位置。

2.声音传递能量的实例:

(1)声波可以用来清洗钟表等精细机械;

(2)外科医生可以利用超声波振动出去人体内的结石。

3.超声波的应用:

(1)声呐;(定向性好,传播距离远。)

(2)B超;(方向性好,穿透能力强。)

(3)超声波测速器。(易于获得较为集中的声能。)

初中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3

一、长度和时间的测量

1.长度的单位:

在国际单位制中,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(m)。

其他单位有:千米(km)、分米(dm)、厘米(cm)、毫米(mm)、微米(μm)、纳米(nm)、1km=1000m;1dm=0.1m;

换算关系:1cm=0.01m;1mm=0.001m;1μm=0.000001m;1nm=0.000000001m。

2.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:

刻度尺。

刻度尺的使用方法:

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、最小分度值和量程;

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,位置要放正,不得歪斜,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;

③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,并且对正观测点,不能仰视或者俯视。

3.时间的单位:

国际单位制中,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(s)。

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(h)、分(min)。

换算关系:1h=60min;1min=60s。

4.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,我们不能消除误差,但应尽量减小误差。

误差的产生与测量仪器、测量方法、测量的人有关。

减少误差方法:多次测量求平均值、选用精密测量工具、改进测量方法。

误差与错误区别:误差不是错误,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,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。

二、运动的描述

1.机械运动:

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。

2.参照物:

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,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。

参照物的选择: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,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(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)。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,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。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。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,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。

三、运动的快慢

1.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:

在相同时间内,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,它的速度就越快---观众方法。

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,所花的时间越短,它的速度越快---裁判方法。

2.速度:

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,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。

速度的单位:

国际单位制中,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,符号为m/s或m?s-1,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,符号为km/h或km?h-1,

换算关系:1m/s=3.6km/h。

计算公式:

v=ts

其中:s――路程――米(m);或千米(km)

t――时间――秒(s);或小时(h)

v――速度――米/秒(m/s);或千米/小时(km/h)

v=ts,变形可得:s=vt,t=vs。

四、测量平均速度

测量原理:平均速度计算公式v=ts。


221381
领取福利

微信扫码领取福利

初中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

微信扫码分享